欢迎您访问山东自考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主页 > 串讲笔记 >

自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串讲资料第三章(第二节)

2013-06-06 22:26来源:安徽自考网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道路
  1、新民主主义社会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和毛泽东按照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共同纲领》精神,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认真实践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构想。1950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会议的主题是: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确定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时间内,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毛泽东在会上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指出不要四面出击,树敌太多,造成全国紧张,应该集中力量孤立和打出当前最主要的敌人。
  (2)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在经济上,实行在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既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发展形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带有过渡性的社会。
  (3)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依据
  第一,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
  第二,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是土地改革后,发展农村经济政治的必然趋势。
  第四,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4)1953年9月,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就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方面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这一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2、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中,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毛泽东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列宁的合作化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农业合作化的理论。
  第一,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
  第三,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
  第四,采取秩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三步,在初级社的基础上,组织大型的集体所有制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到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逐步前进的步骤和方式,走生产合作化的道路。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主要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采取和平赎买的办法逐步解决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了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个发展阶段。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对私营工商业实行了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使私营企业的生产和经营纳入了国家发展的计划轨道。
  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它又经过了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个阶段。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的利润分配,按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和资本家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即所谓的“四马分肥”。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的赎买政策是:对私股实行定息制,统一规定为年息五厘,长达十年。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意义:
  第一,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企业不仅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企业,而且资本家本人也进行了改造,为他们安排适当工作,原有工资不降低,使他们由剥削者变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样就在中国大陆基本上消灭了剥削阶级,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第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3、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经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伴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精力解决这个矛盾,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深远意义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第二,它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第三,它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第四,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
  1、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解放生产力、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第二,我们党在过渡时期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即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避免了社会动荡和冲突。第三,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式,既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又使被改造对象逐步提高觉悟,愿意接受改造,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第三,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服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过渡,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上一篇:自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串讲资料第三章(第一节)

下一篇:自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串讲资料第四章(第一节)